扫描关注江西防汛抗旱官方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水文化 >> 水之魂
“三治同步”“五水共建”——南方丘陵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园村模式”
发布时间:2017-06-06 16:52:41来源:上犹县水保局作者:刘烈浓

2017年2月14日,水利部在上犹县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专家组在会上对上犹县在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并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开展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在园村小流域内倾心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山水特色、产业特色和水保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就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创建过程中,突出“三治同步”(治山、治水、治污措施同步实施)和“五水共建”(“治山保水”、“疏河理水”“ 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共建)的成功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专家组认为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创建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评定标准》规定的12条评定标准,一致同意园村小流域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通过评审。3月13日,水利部发文公布了2016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名单,上犹县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榜上有名,成为了我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3月20-21日,2017年全国水土保持现场工作会在赣州市召开,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园村清洁小流域现场。4月,全省2017年度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也在园村召开。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水利水保部门的领导专家到园村参观考察平均每月突破百人次。



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将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水保文化宣传、乡村旅游发展、群众福祉提升紧密结合起来,让水土保持工作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特别是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与水保科普教育基地当做旅游景区来打造,注重山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景观打造与水保文化结合、助推产业与精准扶贫结合、奖补激励与整合资源结合,开发性治理的“四个结合”既“雪中送炭”——有效发挥了水保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又“锦上添花”——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的“双赢”,成为水保工程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上犹样板”。园村小流域建设所具有的这种可看性、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可以称得上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园村模式”。

一、园村小流域基本情况

园村小流域位于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的赣江左支章水的上犹江支流上犹江水库右岸,地处上犹县梅水乡,距上犹县城16 km。该小流域涉及梅水乡的园村、新建、上坪等3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49.88km2,总人口9902人。

园村小流域属于赣南典型的丘陵山区,最高海拔高程为939.9m,最低海拔高程为198m。相对高差一般为741.9m。岩石类型多为花岗岩和红色砂砾岩。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为18.7℃,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19.6mm。

二、治理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流域内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24.70%。流失类型主要为面蚀。按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标准划分:轻度流失面积4.26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34.58%,中度流失面积5.79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47%,强烈以上水土流失面积2.2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18.43%.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525.08t/km2。流域沟壑密度1.05km/km2,年土壤侵蚀量达4.34万吨。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致使河道淤积堵塞严重,沿线绝大部分河道都相当狭窄,河道宽度平均不足4米,有些地方甚至不足2米,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泄洪能力。同时,水污染也较严重、水生态环境呈现恶化的趋势,小流域内农村整体环境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良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严重地掣肘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致使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捧着金饭碗却过着贫困艰苦的日子。

三、建设内容及建设成效

(一)、主要建设内容

2013-2017年江西省上犹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童川项目区启动实施后,园村小流域作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自2013年开工2014年竣工,共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9平方公里,其中其中水水土保持林175公顷,经果林167公顷,封禁治理627.4公顷,谷坊4座,拦沙坎6座,田间道路4.41公里,沟渠67.24公里,护岸护坡3.75公里,山塘1座,沉沙池47口,蓄水池17口,土方23.6万立方米,石方0.94万立方米,投工4.98万工日,总投资465.2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25.7万元,地方资金97.71万元,群众投入41.87万元。

针对园村小流域既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又有传统的生态茶叶产业等特点,在有效治理区域内水土流失、加快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把农村河道整治、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善、面源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文化宣传等纳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突出“三治同步”(治山、治水、治污)和“五水共建”(“治山保水”、“疏河理水”“ 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实现了“产业发展、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目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区域内的生态颜值,强壮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筋骨,区域内开始呈现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该小流域的园村村2015 年被365bet官网注册授于“省级水生态文明村”称号。

(二)、主要建设成效

1、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一是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御体系。随着植被的恢复和改良,以及坡面水系等小型蓄排工程的建设,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3.6%,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5%,小流域内蓄水保土能力不断增强,土壤侵蚀强度基本控制在轻度以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危害明显降低。二是小流域小气候得到有效调节。生态系统功能逐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环保部组织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考核中的综合指标位显示,该小流域内九曲河水系水质常年达到二类以上(九曲河河水直接流入陡水湖),水源水质安全达标率达100%。





2、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夯实扶贫攻坚基础

在小流域的茶叶、油茶和珍贵苗木等农业产业基地内,因地制宜,因需布设,讲求实效,科学合理的配置“三沟”(坎下沟、引水沟、排灌沟)“两池一塘”(蓄水池、沉砂池、山塘)等小型蓄排工程的建设,对雨水就地进行蓄集,减少泥沙径流,增加补灌抗旱水源,做到排水有沟,集雨有池有塘。同时合理配置生产道路、减轻劳动强度,加上种草、种植胡枝子等灌木的措施,达到水不乱流,肥不乱跑,泥不下山,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了水土资源,极大提高了经果林基地的土地生产能力,发挥“小工程、大规模、高效益”的作用。通过建立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有效防止了开发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实现了水土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用力助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为扶贫攻坚夯实了基础。




柏水寨珍贵苗木基地


精品茶园

3、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群众收入明显提高

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让园村小流域内的村庄更加干净整洁,河畅其流、水复其清,塑造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宜人环境,促进了人水和谐相处,带动了小流域内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后,园村已经初步建成了村庄配套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客家型、生态型、产业型、乡村旅游型新乡村,并获得了一系列殊荣:“江西省省级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百佳优美村庄”,“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欢乐健康江西游十大首选地”,“江西省精品农村社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如今一走进园村,就能够感受生态和谐的文明新风,观赏生态的茶园风光,品味溢香的园村茶,品味浓厚的客家文化,体验激情与挑战并存的九曲漂流,乘坐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铁路珍品——森林小火车。



 

4、人居环境得到优化,生态颜值明显提升

一是乡村更加美丽。明确了以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防治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为主要建设内容,特别是通过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活动,全力打造洁净有序、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使园村小流域内大大小小自然村落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改善。被省水利厅授予了“首批省级水生态文明村”称号。二是植被更加多元。通过山上恢复治理,植被逐渐恢复,树种搭配更加合理,动物也有了栖息之所,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系统得到显著改善。而且流域内大量种植的枫香、木荷、深山含笑等彩色、常绿阔叶树,使原本林相单一的山场变得色彩斑斓。三是村庄更加整洁。通过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着力开展了生态修复、河道整治、房前屋后绿化、农村垃圾处理、水污染防治、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使小流域面源污染明显减少,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3%,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6%。


河道治理前后对比


5、水保文化氛围浓厚,群众生态理念提升

水文化融入项目建设中,在园村小流域通过设置“水土保持文化长廊”和水土保持工程示范点,全方位的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户外宣传,不断深化水土保持国策和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和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加强水土生态文化平台建设,让当地干群和游客在认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同时,通过现场观摩和培训,快速掌握水土流失防治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借助赣州市委党校在该小流域内的园村村开办的全市科级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平台,通过户内教室与户外教室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地开展水土保持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对每一个水土保持单项工程和相对集中的水土保持措施示范点都贴上了特制的水保“商标”或竖立了示范标志牌,从而使整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每处治理现场都充满了水生态气息和水土保持文化氛围。


小流域标志牌


水土保持文化长廊


水保知识进党校培训基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