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经113035,至118029,、北纬24029,至30005,之间。东邻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连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边缘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平原坦荡,四周渐次向鄱阳湖区倾斜,形成南窄北宽以鄱阳湖为底部的盆地状地形。省区南北长620km,东西宽490km,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104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山区面积6.01×104km2,丘陵区面积7.01×104km2,平原区面积3.68×104km2,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36%、42%和22%。
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大河流为省内主要河流,纵贯全区,五河来水汇入鄱阳湖后经湖口注入长江。境内水系主要属长江流域占97.4%,其中绝大部分属鄱阳湖水系(江西境内鄱阳湖水系的集水面积为15.67×104km2);珠江流域占2%,有约285 km2面积属东南沿海的钱塘江及韩江流域诸水系。
区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量丰沛。全省各地多年平均气温为16~2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900mm。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在700~8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都在800~1200mm之间,大部分地区为1000~1100mm。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22×108m3。丰富的水利资源,为江西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区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幅度大,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洪旱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水利工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截止2007年底,全省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0万多座(处),其中水库9783座(大型25座,中型238座),总蓄水能力293亿立方米;引水工程9.58万多处,年引水量72.32亿立方米,万亩以上灌区287座;机电排灌装机135万千瓦,排灌面积860万亩;堤防4000余条,堤防总长9753公里,保护农田1144万亩,保护人口1180万人;水闸923座;农村水电装机227.6万千瓦。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76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218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6.84万公顷。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蓄水、引水、提水、排水、防洪、灌溉、发电和水土保持的水利工程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是江西水利发展史上不平凡的3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江西水利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防汛抗旱成效显著,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改革开放30年,江西连续防御和战胜了1995年、1998年、1999年大洪水和1991年、2003年的大旱。尤其是1998年,面对我省发生的百年未遇的“历时最长、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0万亩以上圩堤和大中型水库无一溃决,降低了洪涝灾害损失,保障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培育并弘扬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在抗御2003年百年未遇的大旱灾的斗争中,全省上下紧急动员,先后组织了43个抗旱工作组指导和帮助抗旱,有800多万人奋战在抗旱第一线,全省浇灌农作物面积1514.2万亩,解决了238.7万人、125.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挽回经济损失达77.24亿元。
二、水利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1998特大洪水后,我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长江干流江岸堤防、鄱阳湖重点圩堤、赣抚大堤加固等一大批防洪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其整治规模和取得的实际成就,均超过以往。1986年开始实施鄱阳湖治理一期工程,重点对信瑞联圩等10座保护耕地面积10万亩以上重点圩堤除险加固和康山等4座分蓄洪区建设;1998年,实施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四个单项,其中包括新开工的成朱联圩等15座重点圩堤整治及其他三个单项建设;2005年,正式启动鄱阳湖区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枫富联圩等9座重点圩堤除险加固;2007年启动安义县武举堤等16条1-5万亩圩堤应急加固工程建设。南车、大坳、廖坊水库枢纽工程相继建成,紫云山、飞剑潭、上游等3488座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水库安全状况和综合效益明显加强和改善。南昌、九江、赣州和吉安以及重点县城等重要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河湖疏浚、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以及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等,均获得显著成效,全省抗洪防旱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农村水利工作力度加大,服务“三农”的能力有效提高。改革开放30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抓住治水主要矛盾,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一手抓主战场,一手抓小型水利,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适应农村形势的新变化,农村水利由单纯的农田灌溉发展到集农田水利、灌区建设与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参与用水管理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等多项内容于一体。全省共解决18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和338.8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开展了赣抚平原、社上等11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成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村水利专项资金补助项目1444个,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5.5万亩。实施了毛家水库等39处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受益面积达8.2万亩。实施了姚坊等565座机电泵站更新改造,更新改造装机达35万千瓦。推进了廖坊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建设。一个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休,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四、农村水电及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成就斐然,为山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1984年,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我省小水电的规定》,农村水电得到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省开发投产水电装机360.41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装机227.6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5亿度。全省共建成45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 1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2003年开展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强水能资源和农村水电开发建设管理,加大“四无”水电站清理整治力度,2003年以来,全省共清理“四无”水电站329座,已整改210座。探索实行水能资源开发有偿转让,提高了水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农村水电及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世纪80年代初,省政府批准恢复成立了江西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九五”、“十五”期间,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工程进一步扩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一期工程等重点治理工程逐步实施;水保生态环境“十百千”示范工程、城市水保试点工程和水保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宁都要迁都、兴国要亡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截止到2007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6.84万公顷,修筑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6.63万座(处)。通过治理,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4.6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35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为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减灾,老区山区脱贫致富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六、水利法制体系日臻完善,水利管理得到加强。改革开放30年,先后颁布实施了《江西省实施〈水法〉办法》、《江西省实施〈防洪法〉办法》、《江西省水资源条例》、《江西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江西省征集防洪保安资金暂行规定》、《江西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水政水保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逐年健全和加强,目前全省共有水政监察队伍133支,水保监督队伍109支,水政监察人员2313人,水保监督人员1421人。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水利执法网络,执法规范化建设也基本完成,查处水事案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行政许可证》颁布后,对水利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三次清理,目前,保留水利行政许可33项。各项水事活动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30年来,江西水利管理工程逐步推进,从规划、计划到建设管理得到全面加强。进一步加强了规划修编和专项规划编制,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完成,为水利建设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逐步加大了计划管理与资金管理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强化检查监督和过程监控。在水利建设管理与质量管理方面,制定并大力推进“三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对已有水利工程,加强了安全管理和年度检查考评,并利用丰富的水土、水电等资源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切实加强河道和河道采砂管理,保障河道和堤防安全。2006年,通过理顺河道采砂管理体制,实行一证一费制度,河道采砂管理逐步走上依法、科学有序轨道。30年来,我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目前,我省取水许可证的保有量达到5000余套,批准的年取水量800多亿立方米。完成了全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开展了鄱阳湖及设区市界河、重点水库的水质水量监测,以及入河排污口的普查登记,全省主要监控断面水质Ⅱ类水达75%以上,水资源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列入国家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水量分配工作基本完成,通过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持续不断的宣传,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的意识增强,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七、水利改革逐步深化,科技和对外合作成果丰硕。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江西水利改革扎实推进。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995年,省政府出台了《江西省征集防洪保安资金暂行规定》,到2007年,全省共征集防洪保安资金19亿元。2007年,省政府又批复同意成立了江西省水利投资公司,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水利投资体系正初步形成。全省水利工程管理和经营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2004年,通过推进国有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良性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0年代通过水价改革和几次调整水价和小水电上网电价,使各类水利工程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此外,水利机构和水利企事业单位和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进展。省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改制完成,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单位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年,我省水利科技工作面向水利主战场,水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运用力度逐步加大,水利科技展现良好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水利系统获列国家、省、部、厅级科技计划项目共240多项,其中60多项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水利外事外经工作自1992年起步以来,接待100多人次来赣水利考察的外国官员和专家,承揽非洲、亚洲等国的水利设计、施工任务22项,完成产值3.2亿元。全省水利系统招商引资项目签约363个,合同资金66.39亿元,实际进资22.68亿元。
八、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水利系统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加。改革开放30年,全省水利系统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搞好水利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1986年起,在全省水利系统建立乡镇水利水保管理站,作为县级水利部门派出机构。1993年底,全省已建立乡镇水利水保站1901个,招录乡镇水利、水保员5200人。1997年,水利厅制定了水利人才开发年实施计划,建立并实施“851”人才开发工程。同时,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水利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水利干部职工政治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勤政廉政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与此同时,按照“内强水利职工素质,外塑水利系统形象”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养广大水利职工的公仆意识、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在全省水利系统得到大力弘扬。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江西水利事业的发展进步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完善江西水利工作思路。改革开放30年,就是江西水利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的30年。1996年,厅党组在全省水利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厅主要领导深入全省11个地市进行巡回水利专场报告。提出要推进“三个转变”。一是转变观念。即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业的命脉,国民经济的命脉,人类生存的命脉。水利是农村水利,也是城市水利;是农业的水利,也是社会的水利;是农民的事业,也是全民的事业。水利要适应形势的要求,拓宽发展领域。水利人要树立一种大水利的观念。二是转变职能。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管水利建设,还要管水资源。管理工作要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更多地采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和全面管理,切实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责。要从“老三部曲”(防汛、抗旱、冬修)转向水利行业全面管理。“老三部曲”要弹好,“新三部曲”(水利经济、政策法律、行业管理)要大唱。三是转机建制。通过机制体制改革推进水利事业快递发展。
2007年,厅党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厅领导、各设区市水利(水务)局和厅直单位、厅机关处室主要领导赴浙江学习考察水利工作,并提出“开拓创新学浙江,服务社会看气象”。要求全省水利部门要认真学习浙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敢为人先、求实创新”的精神,学习浙江水利,大力培养城乡协调发展,人水和谐的现代水利理念。在本省要认真学习气象部门靠积极主动提供优质服务,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誉,树立良好行业形象的精神。通过学习考察,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水利工作思路,学会主动工作,对所有涉水事务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只要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不能进的,都主动介入,切实履行好水利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推进江西水利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热潮中,我厅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设想,并进一步解决思想,转变治水理念,高举水利生态的大旗,提出“控枯不控洪”,将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由防洪为主要目的,转为水资源的配置保护与开发利用。这是对鄱阳湖“湖控工程”方案的一大突破,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得到省领导的关注和水利专家们的肯定。
二、必须始终坚持紧紧围绕江西经济发展,突出重点,不断提高水利支撑和保障水平。江西是水旱灾害频繁的省份,改革开放30年,江西水利工作紧紧抓住治水的主要矛盾,不断予以推进破解,夯实水利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按照“该保的保住,该退的退足,该建的建好”的理念,“保”即将长江干堤、鄱阳湖区重点圩堤、赣抚大堤等重点堤防通过加固整治,使其基本达到防洪设计标准。长江干堤整治自1998年开工,到2002年底竣工,率先通过了水利部验收;鄱阳湖重点圩堤自1986年开始实施,一、二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效。赣抚大堤加固配套工程自2000年初实施,至2007年底完工,达标堤段达150公里,2008年4月通过水利部组织的竣工验收。“退”就是从鄱阳湖及五河尾闾平退圩堤414座,退出人口94万,还江还湖面积达1174平方公里。“建”即南昌、九江等城市防洪及五河整治重点段等重点防洪工程的建设。南车、大坳、廖坊等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特别是从2003年起,我们紧紧抓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不放松,大力落实省政府《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意见》,到2007年底,列入规划的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有效地提高了我省抗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2004年,厅主要领导提出,防汛抗旱在未来的十年内是江西水利的第一要务。为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2007年,又采取了三大举措。一是将防汛机构延伸至乡镇。《防洪法》对乡级防汛机构设置没有作出规定,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乡级防汛指挥机构。二是建立小型水库安全巡查员制度。在全省9000多座小型水库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在汛期负责安全巡查和汛情报送工作,省市两级财政专门给予补助经费。三是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在国家没有专项投入的情况下,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在当年汛期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水利改革,努力构建江西水利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发展,改革是唯一出路。200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我省抓住机遇予以跟进,2004年,省政府通过了《江西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通过采取多项措施,至2006年底基本完成,2007年7月顺利通过验收。323个主要承担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国有水管单位,共落实公益性人员编制4889人,公益性人员经费7063万元,维护养护经费5587万元,有1.23万人落实了基本养老保险,为加强国有水利工程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省有各类水利水保工程40余万座(处),其中一大批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为充分发挥其效益,2000年以来,我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一是进一步深化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7月底,全省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累计达15.65万座(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二是积极推行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截止2007年底,全省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792个,强化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工程效益得到较好的发挥。
我省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流域已开始显现水量、水质等问题,各区域用水矛盾和纠纷也日益突出。为切实落实《水法》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丰水的南方省份,我厅未雨绸缪,自2004年开始,在全省推进水权制度改革。2005年,开展了以抚河流域为试点的初始水量分配工作。2006年12月,抚河水量分配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2007年我厅全面启动了赣江、信江、饶江、修河四大流域的水量分配工作。目前,已报省政府审批。与此同时,我厅进一步加强了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工作,2008年,组织实施了河湖监测“百大哨口工程”,即在全省河湖建设100个水质水量监测站。其中源头监测站7个,界河监测站27个,鄱阳湖动态监测站27个,重要城市及主要河流控制站39个。这是推进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战略的重要基础,是依法管水的制度需要,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和水利部的充分肯定。
四、必须始终坚持业务工作和自身建设两手抓,推进江西水利和谐可持续发展。改革30年,我们十分注重业务工作和自身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在切实抓好水利建设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实提高水利领导干部专业能力,仅2005年,厅里举办了两期全省水利领导干部专业能力建设培训班,对各设区市水利(水务、水保)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县市区水利(水务、水保)局长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水利厅机关和厅直单位进一步加大了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后备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干部职工“双休日”学习活动等,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针对水利工作实际和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廉政教育,“关口”前移,“约法三章”,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为进一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自2007年开始,又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汛期结束之后,在全省水利系统举办“水利桂花节”,深受干部职工欢迎,全省水利系统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江西崛起新跨越,水利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江西水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水利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江西水利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全省现有水利工程标准偏低,老化失修严重,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村水利基础更为薄弱,抗旱排涝能力和服务“三农”任务十分艰巨;水利改革步伐不快,难度加大,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水利工作任重道远。
党的十六大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目标,江西水利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央和水利部新时期治水思路,我们结合江西实际,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划实施好江西水利工作,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江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江西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江西省委对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确立“一个制高点”(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坚持“三大原则”(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突出“三个重点”(工程建设、水利管理和改革创新),落实“三项措施”(科学规划、依法治水和人才培养),建设“三大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努力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争取新的更大成绩。
在防洪保安方面,进一步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大力加强蓄滞洪区建设,科学开展河道整治、堤防、枢纽等工程建设,加强防洪保安体系中薄弱环节的工程建设,加强防汛指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合理利用雨洪资源,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在规划的指导下,加强各类水源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农村人饮安全、城镇供水、灌区节水、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契机,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紧紧围绕“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这一战略制高点,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加强河流水环境监测和水源地保护,按照水功能区划和河流纳污总量控制的要求,加强水资源保护制度建设,担负起河流湖泊生态代言人的重任。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对生态脆弱地区、地下水超采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加强血吸虫病区的水环境治理。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以综合治理、生态修复、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重点,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逐步改变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近期江西水利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以鄱阳湖区和五河干流的水利工程为重点,建立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人口安全饮水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逐步建成与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相协调的水利保障体系,赣北地处长江、鄱阳湖、五河下游低洼地区,水利建设以防洪除涝工程为主。赣中地处丘陵地区,有大量的中低产田和宜农荒地,旱灾频繁,水利建设以灌区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为主。赣南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小水电资源较丰富,但水土流失严重,灌溉设施不足,水利建设以治理水土流失、灌溉设施更新改造、发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为主要任务。
——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河湖安澜、水库无险,人民安民乐业。到2020年,主要河流干流和重要支流堤防建设按规划达标,各类防洪工程实现良性维护和运行,充分发挥防洪减灾效益;遇设计洪水时能够确保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时能将洪涝损失减到最低限度,洪水资源化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完善防洪减灾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与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构建全省水资源总体配置网络和区域型供水配置网络,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到2020年,全省再新增年供水能力约40亿立方米。农村供水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本完成现有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雨水集蓄利用进一步推广。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继续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全省新增农村水电装机约60万千瓦。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到202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万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面积3万平方公里。同时,不断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完善水环境监测站网建设,严格控制污染源和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数量,干流主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的水质明显改善,主要生活供水水源地水质和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其它供水水质满足用水部门要求。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环境状况基本与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
——为确保“三大体系”的建立,努力建设一支有科学发展理念和掌握现代水利技术的水利队伍,实现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经营人才三足鼎立,三翼齐飞的局面。
主办单位: 365bet官网注册 承办单位:江西省防汛信息中心 365bet官网注册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南昌市中山西路68号 邮编:330009 E-mail:jxsltxf@jxsl.gov.cn 电话:0791-88825678 传真:0791-88825677
ICP备案号:赣ICP备120016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