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城东,信江北岸。
她充满了历史文化底蕴,安然静朴,经历千百年的风雨飘摇甚至战火的洗礼,她也没有退却,反而如劲风中的花儿、野火后的小草一样,绽放着顽强的生命力。她就是叠山书院。是什么撑起这铮铮傲骨,让一座书院在岁月面前如此从容、如此顽强?有个声音从天际大声的传来,是文化的力量!是精神的支撑!叠山书院的文化风骨,挺起信江北岸的精神脊梁,燃起心中熊熊的烈火,燎原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一
叠山书院始建于元朝仁宗延祐四年,在元、明、清时期,是科举学子们的授教场地。清末废科举办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叠山书院改为弋阳县高等小学,民国期间又改为县立初级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县委党校、弋江镇中学、弋阳县二中(后改为志敏中学)的所在地。
书院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城,俯瞰信江,依山而建,四处都依山势变化,由回廊连接,由低到高,层层叠叠,曲折迂回,错落有致,花草点缀,美如花园。可尽管景致清雅,一触目间,还是会嗅到森严的味道和文化的气息,敬畏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沿着长长的红石台阶拾阶而上,便是叠山书院的入口——礼圣门,匾额上“礼圣门”三个大字由世谢氏宗亲总会会长谢汉儒先生题写。方正的“叠山书院”匾额原是林则徐来此瞻仰时留下的手迹,现为已故原江西省长邵式平手迹。
走进礼圣门,是一个小小的院子,靠右边有口古井,此井水质清冽、味甘,据史载,茶圣唐代陆羽曾以此井水泡茶,饮后赞不绝口,称之为“信州第三泉”。
入礼圣门正面是文昌殿,是祭祀先贤的场所。咸丰元年(1851),由县城文庙迁到书院,原为供奉魁星像和孔子及弟子的木制位牌,现为“祭孔厅”,里面设有孔子等先哲画像。
文昌殿左侧为藏经阁,是书院收藏书籍的地方,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穿过青石砌成的圆洞门,有一座庭园,园内奇花异草,环境优雅,草地上陈列着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碧落洞天书院亲手题写的“碧落洞天”石刻。
明伦堂,是言明政教、道德、人文伦理的地方,是讲学、祭祀、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始建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是叠山书院最早的建筑之一。明伦堂两间分为谢叠山生平事迹资料陈列室和弋阳县文化教育史陈列室。
从明伦堂的侧门走出是山长室,原为书院负责人“山长”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现为叠山书院维修资料陈列室。山长室极具元朝建筑风格,是书院现存各单体中保存最久的建筑物。
走出山长室的回廊左侧壁上刻有碑文,碑文的内容主要以谢枋得先生的诗文为主,都是国内外书法名家的大手笔,组成了叠山书院的一道书法艺术长廊。
沿着长廊,走进的是桂花园,现为“弋阳腔资料陈列室”。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三幢平房组成“凹”字形院落,因院内植有古桂而得名,是供学生食宿的地方。当年方志敏、邵式平在此求学就住在这里。
望江楼共两层,是叠山书院惟一有楼层的建筑。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弋阳知县孙森筹款所建。望江楼是叠山书院观景最佳的地方,它古朴雄伟,站在望江楼极目远眺:信江长桥横跨、信江流水莹莹、城南房舍袅袅炊烟、“弋江十二景”尽收眼底。
二
世间的景致与人文相联系起来,定会绽放出异样的光彩,叠书院便是如此。元仁宗延祐四年,信州民众不顾官府的阻挠,建成这座书院,以纪念谢枋得的民族精神和气节。
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上饶市弋阳县)人,人称“叠山先生”。说起谢枋得,是继文天祥之后,以气节彪炳史册的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在后世人眼中,他是一个被强大的爱国主义信念笼罩着一生都闪闪发光的人,爱国主义的红色,成为了他人生的主要基调,也成为了叠山书院的主要精神色彩。
宋朝是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特别是南宋末期,政治十分黑暗。谢枋得在30岁的时候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谢枋得应试对策时严厉地攻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本意希望擢升中进士甲科,到公布考生名单,考中乙科,任命担任抚州司户参军,随即弃职而去。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担任建宁府教授。
谢枋得32岁时,蒙古军大举攻宋,他被朝廷任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信、抚三州。谢枋得变卖家产,各方奔走,共招募得民兵一万多人,用科降钱米以作为地方民兵的食粮。到兵退后,朝廷核实各项军费,差一点免除科降钱。
38岁时,他在建康当考官时,蒙军刚撤,当时的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就诬陷各地抗蒙将领贪污军费,逼他们破产赔偿。谢枋得极为愤慨,也对时局失望至极,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贾似道则以谢枋得居乡不守法纪、起兵时冒领使用科降钱,诽谤他,追夺两官,贬谪兴国(今湖北阳新县)。直到谢枋得41岁被朝廷赦免放回家乡后,就一直隐居弋阳的家中,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南宋大片国土沦丧。德祐元年(1275),谢枋得又挺身出来组织抗战。公元1276年,50岁的谢枋得试挽大厦于将倾,多次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谢枋得拒绝降元,被迫逃亡,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以卖卜教书度日,终日迎风痛哭,藉以悼念已亡的故国。
三
叠山书院,英气长存,精神永在。
600多年后,叠山书院又培养了一位现代史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赣东北根据地创始人方志敏。
1916年,方志敏考进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接受了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在这里,科学民主和“叠山精神”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激励着他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自主奋斗一生。
1917年,方志敏和邵式平在书院里的望江楼,成立了宗旨为“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的进步团体组织“九区革命青年社”,他们走上街头宣扬新文化科学思想,开展揭露劣绅罪恶的斗争,展开破除迷信的大辩论,在当时思想落后的弋阳形成了较大影响,为解放信江流域人民的思想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
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了弋阳,方志敏立即组织同学掀起了“抵制日货”“查禁日货”的热潮。1919年6月7日,在方志敏带动下,弋阳县城掀起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广泛爱国运动。同年,“九区革命青年社”改为“弋阳革命青年社”。“弋阳革命青年社”作为江西省第一个革命青年组织,第一次在赣东北土地上燃起了革命的火种。1922年8月方志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两年后,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方志敏在北上抗日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作品陪伴着他最后的革命岁月,年仅36岁的他在南昌被秘密杀害……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方志敏同志临刑前,大义凛然地写下这样的话。
方志敏为了革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爱国、创造、清贫、奉献,“方志敏精神”是对叠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敏将革命的火种从叠山书院带出,带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悠悠信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赣东北子民。静静地坐在叠山书院,饮一瓢信江水,那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犹如一幅幅水墨丹青,又似一幅幅浓墨重彩,陈列在我们眼前,那般清新,那般深情,发人深省,振奋人心。
主办单位: 365bet官网注册 承办单位:江西省防汛信息中心 365bet官网注册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南昌市中山西路68号 邮编:330009 E-mail:jxsltxf@jxsl.gov.cn 电话:0791-88825678 传真:0791-88825677
ICP备案号:赣ICP备120016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