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江西防汛抗旱官方微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水文化 >> 水之韵
春来溪口
发布时间:2017-05-03 09:34:19来源:作者:邱云


 

到溪口村的那天,已是农历四月中旬了,前一天的大雨将天空洗得没有一朵乌云,大地更是满眼生绿。我们从蜀水的源头顺流而下,经过《十送红军》中情意缠绵的“介子个”五斗江,便来到了溪水绕村、蔷薇倚壁的溪口村了。

溪口村是江西省水生态文明试点村,位于遂川县衙前镇所在地上游6公里处。该村与蒋介石先生老家溪口同名,风景优美,蜿蜒清澈的蜀水左江自西向东,呈拱形从村中流过,在水口处由蒿岭溪水注入蜀水,颇似文人笔下“溪河江古堰,双龙合水口”之山水画卷,“溪口”由此而来。

“古屋高低树,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用这首诗来比喻溪口村茶盘洲,是再恰当不过了。茶盘洲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面积近两平方公里,因其形状像一个大型的茶盘而得名,现在已经成为江西省AAA级景区。

由于村里对河堤进行了加固加高,虽然是丰水时节,但蜀水仍然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拂过小洲。在小洲上,想象着春日融融,想象着秋日潺潺,想象着清风明月下,小洲上风物,真有“上有天堂,下有画廊”的感觉。两岸的树木变幻着颜色,那倒影,那水波,那阳光,随便截取一段,就是一幅绚丽的画。由于村民们爱护生态,水土流失的少,尽管前一天下了雨,河水仍是一望见底,那清澈的河水,唯美、空灵,映衬着一草一木,全是流动的音符。

来之前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说茶盘洲有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虽然茶盘洲三面临水,但无论怎样发大水,茶盘洲从来都是平安无事,洪水从来没有关顾过这个神秘的小洲。茶盘洲以及洲上的村民似乎有某种神灵庇护着,风调雨顺,人杰地灵。

也曾在网上看过这样的文章,说赣江中的吉安白鹭洲,下面有一只巨龟驮着,形状又如纺锤形,无论多大的洪水,都淹不了白鹭洲。但就在2010年,吉安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遏浪滔天,白鹭洲水漫金山,学校不得不停课三天,传说也由此不攻自破。

我仔细察看茶盘洲,虽然蜀水河呈扇形围着,但下游河床较为陡峭,水流较急,流速较快,这是不淹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我们村里每到冬天枯水的时候,都会到河里去清理,去疏浚,使得来年河水暴涨时能快速下泄,尤其是前年,水利部门给我们加固了堤防,筑高了河堤,更是不用担心了。”村支书李晓刚笑着为我们解秘。

在溪口村,珍贵树种就有五六十种。在茶盘洲上,古木参天,巨楠林立,樟竹丛生,遮天蔽日。于炎炎夏季,一些慕名而来的人们,尽情享受楠木林里特有的宁静和凉爽,悠然于楠木下的恬静,大山温馨的美景,收获心灵的宽慰和舒适。

楠木是一种非常挑剔生长环境的珍稀物种,在一般的地方,楠木很难存活,更别说形成楠木群了,可以说是“树之骄子”。但看着这里,楠木却获得无比滋润存活着。心里不仅生出感慨:这里的先人,一定阔绰过。这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风水宝地,它的开基祖是何等英明。是谁第一次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是谁种下的第一株楠木?在大伙热烈讨论时,曲径通幽,蓦然看到“江南第一猛楠”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惊叹,此乃江南福地!

随行的衙前镇李海华镇长介绍说,这是一棵宋楠,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要4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围上一圈。因“楠”“男”谐音,一些想早生贵子的都会慕名而来与“他”拥抱,以求得子。树干中有一个巨大深不见底的树洞,时常有大蛇出没。

据说,这棵猛楠曾有两“兄弟”,明成祖朱棣修建皇宫,缺少殿前大柱。遂川官员在全县范围内搜寻,终于在茶盘洲上找到三棵参天楠木,砍完前两棵楠木后,闻讯而来的何氏家族一百多名男女老少自发前来保护,村民手拉手抱着楠木树干,拼死保护楠木,绝不让步,天下第一猛楠才得以保存下来,让后人一睹它的风采。

林中好寻千年木,世上难找百岁人。楠木林屹立于此,庇护着山民,树与人惺惺相惜,人与树相得益彰。因其珍贵,楠木常被世人砍伐以获取利益,但于此的溪口村民遵从“只造不砍”的祖训,积极全力保护楠木的千年村规。更为重要的,自前些年水利部门挂点帮扶后,进行了小农水建设,原来淤塞的渠道修通了,水能顺顺畅畅的流进田里,“原来的一季稻全都改成双季了,产量更是增加了不少,村民们基本上衣食无忧”。李晓刚笑着说。何止是衣食无忧,现在村民文化广场建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水泥路铺起来了,原来“家里蹲”的大妈们,也像城里人一样,跳起了广场舞。

惜树,护水,爱人,如今溪口村民的血液里,都在欢快地流淌着这些美好善良的东西……

我们来到了一栋老宅面前。这里的村民都是客家人,客家干打垒的房子,看似朴素,却很有些规矩。今天,我们规矩依旧,正门进去,见两厢分开,长者住上房,房顶的木梁也是大头朝东,南北横着担子的小头朝南,南是万物生长的方向。不管家人识不识字,长辈们都统管着家庭,长幼孝悌,这是活的儒学,早已成为村民的生活方式。

据村里老人讲,他们都是明末清初时,为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辗转迁徙到遂川,垦种谋生,搭棚而居。当地人占据了平原地区,客家人只能居住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要应付八分山及一分保命的田,水,该是多么的珍稀!在蜀水河边畔的田野,就用水车引水,想想古时候矗立在河边的水车,无日无夜,流天宇之水遽然冲入稻田中,绿绿的禾苗被淋得精精漉漉。水车吱呀吱呀地唱着,节奏陀螺般地转着,转起波澜无限,在河边上、在田野上永驻。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年来,大兴水利建设之风也吹进了溪口这个客家小山庄,修水库、筑小溪,聪明的溪口人把山塘、山中水流、水库水引入小溪灌溉,十分方便。有的把一季稻改成两季,在冬闲时还把闲置的农田种上油菜,来年,金黄的油菜花引得远方的客人纷至沓来。吉安市文联也将秀美的溪口作为第一个创作点。近年来,县水利部门挂点帮扶溪口村,工作组来了,驻村干部来了,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着……

2015年,这个村被列入全省水生态文明试点村,各方力量都汇聚起来了。在经常涨水的蜀水河边,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砌出了300多来米的护岸,“今年春上涨大水,河水在这里打了个转就走了”。在护岸边上行走,蜀水河的南来北往便尽收眼底。晴空之上,有大朵的白色云彩,河与岸的交汇处,泛着细碎的银光;田间里,犁田的老哥与溪口妹子的对唱弥散开来,他们用的是客家方言,我听不懂他们唱什么,但其间的旋律却是那么优美,似乎早已熟悉;拉犁的黄牛不慌不忙,享受这闲适的阳光,犁田老哥的鞭子,也没有落下来的意思……。

这是一幅人水和谐的图画,这是一个可以将心安放的地方。


分享到: